著色芽生菌病的癥狀是什么?著色芽生菌病怎么治療?

著色芽生菌病的癥狀是什么?著色芽生菌病怎么治療?

著色芽生菌病

  著色芽生菌病又稱為著色霉菌病,是由一組暗真菌引起的以組織中出現棕色分隔厚壁孢子為特征的慢性、局限性皮膚和皮下組織感染,偶見播散。

目錄

1.著色芽生菌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著色芽生菌病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著色芽生菌病有哪些典型癥狀
4.著色芽生菌病應該如何預防
5.著色芽生菌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著色芽生菌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著色芽生菌病的常規方法

1.著色芽生菌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1、發病原因

  由一組暗真菌引起的以組織中出現棕色分隔厚壁孢子為特征的慢性、局限性皮膚和皮下組織感染。病原菌主要為裴氏著色霉、疣狀瓶霉和卡氏枝孢瓶霉,后者在中國較多見。其他病原菌還包括緊密著色霉、水喙枝孢霉、棘狀外瓶霉、阿克希支孢瓶霉、黑硬霉、污穢葡萄霉、申克孢子絲菌盧里變種和皮炎萬氏霉。真菌分類多為有絲孢菌,屬于子囊菌門。多腐生于潮濕腐爛的樹木、植物和泥土中。多因外傷后孢子植入皮膚而致病。

  2、發病機制

  病原菌多腐生于潮濕腐爛的樹木、植物和泥土中。多因外傷后孢子植入皮膚而致病。黏膜不受累。損害初發為丘疹,發展緩慢,表面過度角化,形成疣狀,為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增殖性皮炎改變。一般分為結節型,腫瘤型,疣狀型,斑片型,肥厚瘢痕5型。

2.著色芽生菌病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主要侵犯暴露部位,常見于下肢下1/3部和足部,其次為臀部、頸部、前臂等處。手、顏面、軀干同時亦有出現。引起皮膚損害,黏膜不受累。損害初發為丘疹,發展緩慢,表面過度角化,形成疣狀,此為本病早期特點。部分可繼發細菌感染。少數甚至引起腦膿腫或腦膜炎。

3.著色芽生菌病有哪些典型癥狀

  患者以農業勞動者為主,各年齡均可發病,常有皮膚外傷史,主要侵犯暴露部位,常見于下肢下1/3部和足部,其次為臀部,頸部,前臂等處,手,顏面,軀干同時亦有出現,黏膜不受累,損害初發為丘疹,發展緩慢,表面過度角化,形成疣狀,此為本病早期特點,一般分為5型:

  1、結節型:為早期損害,呈暗紅色或淡褐色的柔軟小結節,表面光滑或呈疣狀,或被有鱗屑,繼續發展即成為腫瘤型。

  2、腫瘤型:呈乳頭瘤樣或小分葉狀,部分或全部表面被有污灰色鱗屑,痂皮及角質顆粒,有時擴大成菜花樣。

  3、疣狀型:損害以過度角化為主,表面似尋常疣或疣狀皮膚結核。

  4、斑片型:多見于四肢,表面干燥,有中心治愈現象或呈萎縮瘢痕,作環狀,弓形或蛇行形。

  5、肥厚瘢痕型:擠壓損害時可排出一種淡白色,干酪樣或膿性分泌物,有特殊臭味,易引起繼發感染,患病時久,因深部組織纖維化,形成肥厚瘢痕,可致淋巴管受壓阻塞,引起象皮腫,經過極緩慢,自覺瘙癢或疼痛,病期長久者可侵犯某一整個肢體,但附近淋巴結并不受累。

  黏膜和甲偶可受累,一般不侵及內臟,偶有引起腦膿腫或腦膜炎的病例報告。

4.著色芽生菌病應該如何預防

  1、注意防止外傷,早期發現損害后及時治療。

  2、伊曲康唑100~200mg1/日餐后服,連續3個月以上,減量后維持用藥半年至1年。

  3、氟康唑200~400mg1/日口服或靜滴,連續3個月,減量后維持用藥半年至1年。

  4、酮康唑200mg/日連續3個月以上,與5~FC1.5~2g/日配合應用。

  5、手術切除適用于局限的損害,面積較大者可考慮植皮。植皮前一般用藥物治療一段時間(1個月左右),再施行手術。

  6、局部溫熱療法:用熱水、石蠟、中藥坎離砂等方法加熱至43~45℃,是有效的輔助治療手段。

5.著色芽生菌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真菌學檢查

  1、直接鏡檢:取痂皮,膿液和肉芽組織做KOH涂片,可見單個或成群的棕黃色圓形厚壁孢子。

  2、真菌培養:室溫下,在沙堡瓊脂上生長較慢,菌落呈灰綠,灰黑或棕黑色,扁平,中央堆起,表面有短絨毛狀氣生菌絲,菌落背面呈黑色。

  組織病理為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增殖性皮炎改變,在膿腫及多核巨細胞中可見到特征性的棕色分隔厚壁孢子(直徑5~13μm),稱為硬殼細胞(scleroticcell)或壁磚狀體,表皮多呈假上皮瘤樣增生,在增生的表皮,毛囊漏斗部及真皮上部可見小膿腫及灶性壞死,真皮內有致密,彌漫的炎癥細胞浸潤,包括淋巴細胞,漿細胞,組織細胞,多核巨細胞及少數嗜酸粒細胞。

6.著色芽生菌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1、著色芽生菌病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

  飲食以清淡為宜,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

  2、著色芽生菌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少飲刺激性飲料,如濃茶、咖啡、酒類等,因為這些飲料激惹汗腺的分泌與排出,給表皮霉菌的易感性提供了有利的環境,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發物,戒煙酒。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詳細請咨詢醫生)

7.西醫治療著色芽生菌病的常規方法

  一、治療

  本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痊愈。

  1、局部治療:手術切除適用于小面積皮損。損害面積廣泛者切除后需植皮。兩性霉素B皮損內注射(每5mg加2%鹽酸普魯卡因1ml),每周1~2次。局部溫熱療法即通過各種方法加熱到50~60℃以促進皮損消退,常用方法包括蠟療、電輻射及礦泉浴等,1次/d,每次30min,1%硫酸銅離子透入,1次/d,需2~3個月,對部分病例有效。20%氟胞嘧啶軟膏或抗真菌劑封包。中藥可外用黑布化毒膏。此外還可考慮用電灼、電凝固、CO2,激光、液氮冷凍等方法。

  2、系統治療:病程長,面積廣泛的頑固性損害,可靜脈滴注兩性霉素B,口服氟胞嘧啶[成人100mg/(kg·d),飯后分3次服用]、伊曲康唑(200~400mg/d,療程3個月~1年)。口服特比萘芬亦有報道。

  二、預后

  斑片型有中心治愈現象或呈萎縮瘢痕。肥厚瘢痕型經過極緩慢,自覺瘙癢或疼痛。病期長久者可侵犯某一整個肢體,但附近淋巴結并不受累。